邢岫烟,《红楼梦》中邢忠夫妇的女儿,邢夫人的侄女。因家道贫寒,一家人前来投奔邢夫人,就在大观园迎春的住处紫菱洲住下。邢夫人对邢岫烟并不真心疼爱,只不过为了脸面之情。邢夫人甚至要求邢岫烟把每月二两银子的月钱省下一两来给她自己的父母,使得邢岫烟只得典当衣服来维持她在大观园的开支。邢岫烟生得端雅稳重,知书达礼,被薛姨妈看中,央求贾母作媒说与薛蝌,后嫁给薛蝌。
岫烟是邢夫人的亲戚,有这么个亲戚,又幸又不幸。幸者,因为她才有缘结识大观园里那群出类拔萃的女儿们;不幸者——其实有这么个亲戚谁都会感到不幸的,不独岫烟而已,譬如说迎春吧,生母早逝,从小养在荣国府,按理来说,邢夫人从小养她到大,就算不是亲生的,也应有很深的感情了,连王夫人在看到迎春被孙家的虐待后也难过得落泪。但邢夫人偏偏不是,这人好像是铁打的心,就一昧贪图荣华富贵,帮她的恶棍丈夫胡作非为,自己的亲人倒好像和自己一无关系,她那时教训迎春时竟然说:“……探丫头是姨娘养的,你娘不比她强十倍?按理说你应比她强十倍才是,你竟不及她的一半!……况且你又不是我养的……”这句话亏她说得出口!
岫烟让人难忘的还有一点,就是她和“万人不入目”的妙玉竟然相交甚密,还是师徒关系。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岫烟的一些言行虽然受妙玉的影响,但她对妙玉的一些怪癖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一语道破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这正是指出了妙玉情欲尚存,牵连不断,难洁难了难悟的“四不像”状态。因此岫烟应该比妙玉更高一酬,所以她选择了随遇而安,一切顺其自然,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她对周围的事物没有太多的要求,她只希望平平安安的过日子。就如她在诗中所写的那样:浓淡由他冰雪中。
人物设定
邢岫烟虽家道寒素,却全不似父母所为,一向端雅稳重,温厚平和,安贫乐业,全无富家女子气息。以此贾府中人都看重她,凤姐、宝钗更是经常体贴接济。她有困难从不向人张口,一次竟拿棉衣当了几吊钱作盘缠,谁知当棉衣的“恒舒典”竟是薛家开的,宝钗得知后就和她开玩笑说“人没过来,衣裳先过来了”(第57回)。
岫烟与妙玉曾在姑苏做过十年邻居,所认的字都承妙玉指授,故两人在大观园重逢后,常相过往。宝玉赞她:“怪道姐姐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原本有来历。”宝玉接到“槛外人”妙玉的拜帖后,正为回帖上如何下别号发愁,多亏岫烟指点,署了“槛内人”,方合了妙玉心思。(第63回)
邢岫烟这个人在红楼里只可算是点缀的人物,但个性很鲜明,连一个近乎随意加上的人物形象都能如此饱满,可见曹老先生的功底的确了得。
岫烟是邢夫人的亲戚,有这么个亲戚,又幸又不幸。幸者,因为她才有缘结识大观园里那群出类拔萃的女儿们;不幸者——其实有这么个亲戚谁都会感到不幸的,不独岫烟而已,譬如说迎春吧,生母早逝,从小养在荣国府,按理来说,邢夫人从小养她到大,就算不是亲生的,也应有很深的感情了,连王夫人在看到迎春被孙家的虐待后也难过得落泪。
但邢夫人偏偏不是,这人好像是铁打的心,就一昧贪图荣华富贵,帮她的恶棍丈夫胡作非为,自己的亲人倒好像和自己一无关系,她那时教训迎春时竟然说:“……探丫头是姨娘养的,你娘不比她强十倍?按理说你应比她强十倍才是,你竟不及她的一半!……况且你又不是我养的……”这句话亏她说得出口!
其实谁都能看出,她疼岫烟并非出于真心,只是亲戚情分照料一下而已。不过岫烟这种性格的人倒不 会有什么想法,与其说是懦弱,不如说是一种涵养吧!邢岫烟的形象是很突出的,但由于红楼梦里出众的女儿太多,她们的光辉大大盖过了她,所以一直没引起太多的关注。在芦雪庵起诗社时,一句“浓淡由他冰雪中”准确而文雅地为我们定位了岫烟的形象。岫烟很像迎春,为了打发怕硬欺软的妈妈们,把自己的棉衣都当了;后来又任凭家人将她嫁给薛蝌。
不过这段命运可比迎丫头好得多了,薛蝌很老实,至少不会对她施以拳脚,而且嫁到宝钗家,我们的宝姑娘自然不会疏远她,也算是幸福了。岫烟的突出形象就在于她对生活对命运的态度。黛玉是迷惘和反抗,宝钗是争取又妥协,湘云是“香梦沉酣”,惜春是悲观绝望,青春出家……岫烟只是任由他去,任其自然,她与世无争,不会像探春那样出类拔萃,也没有宝黛的满腹才华。刚才提到她像迎春,但真的是迎春这一类人吗?非也。
宝玉生日时曾收到妙玉的一张帖子,正愁无从回帖,可巧遇上了岫烟。得知岫烟与妙玉有交情时,宝玉曾说:“妙玉为人孤高,凡事皆不入她眼,原来她推崇姐姐!可见姐姐不是我们这一类的人………难怪姐姐举止言谈如野鹤闲云……”
我们的宝二爷对任何女子都会加以奉承,他的话自然不中肯。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妙玉与岫烟的关系。这个清高圣洁的女尼,竟亲近于一普通不起眼的岫烟,可见岫烟的才学见识也非寻常,只是平时不怎么表现而已。这个帖子,就算宝玉拿去问与妙玉交情不浅的黛玉,也未必能遂她的心。
前人曾有一篇 《邢岫烟典衣赋》 中写道:“当其失路依人,居贫寄食;生有仙姿,容无靓饰。簪金带玉,曾游绫绮之场;裙布钗荆,别具烟霞色。身如萍靡,移本无根;心与莲同,辟谁见着?”她有这种清贫的风骨,确实值得骄傲。
“岫”作“山”或“山穴、山洞”讲,“烟”指山中的雾气或云气,就如李白诗中所写“日照香炉生紫烟”,又如“云无心以出岫”,都是说的这种山中雾状朦胧的感觉。“岫烟”给人以出世淡雅之感,很符合人物本身清谈闲雅的性格。
品读人物
有脂砚斋批语“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后入园这四个女儿当中,宝琴着墨最多,俨然副十二钗中的佼佼者。对于岫烟的文字并不多,似乎这个女儿是游离在大众视线之外的,但我读《红楼梦》每涉及她的文字却都是精彩丰富。
岫烟是邢夫人的内侄女,邢夫人给读者的印象并不好,再加上岫烟的父亲品行粗鄙,自然的影响了我们理解岫烟的品性。但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并不沿袭旧制,他是具有叛逆思维的,这种思想在他刻画的岫烟身上体现的一览无余。脂砚斋概括为“老鸦窝里出凤凰”,岫烟给我们的印象正是如此。曹雪芹借凤姐的眼让我们认识她:“凤姐儿冷眼敁敠岫烟心性为人,竟不象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温厚可疼的人。”
岫烟曾作一首《咏红梅诗》,虽然全诗并不突出,但是这一句“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一下就把她的性情体现出来。岫烟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安静但又超然不凡的女子,正如宝玉赞她是“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岫烟能在如此不堪的家庭环境中有这样的品性,主要归功于妙玉,按她所述“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可见妙玉对岫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我看重岫烟的最妙一处是在第63回里。宝玉在去栊翠庵的路上与她在沁芳亭相遇,宝玉正为“槛外人”之事百思不得其解,却是岫烟为他解了迷。按我所理解,岫烟在这里是促进了妙玉对宝玉的情感流露。
我认为妙玉是喜欢宝玉的,否则也不会在他生辰送拜帖。而拜帖上署名“槛外人”,其意必是想试探宝玉学识品行。倘若宝玉不得其解,胡乱写个“怡红公子”的回帖送了过去,妙玉必然看轻了他。但正是巧遇岫烟,为他揭开了谜底。妙玉是不知道的,只会看作是宝玉自己的学识所为。这样妙玉见到“槛外人”的回帖自然会更倾慕宝玉。所以从侧面来讲,妙玉的“云空未必空”也是由岫烟推波助澜而来的。这个作用似乎不是正面的,但也正是如此才有了《红楼梦》故事的曲折、人物性格的丰满。
岫烟是最了解妙玉的女儿心。这一点绝不仅仅体现在她知道妙玉喜欢什么诗上,最让我侧目的是岫烟的这句话“他也未必真心重我”。岫烟能清楚的认识到她与妙玉之间的关系,这样年轻的女儿竟有如此成熟的视角,令我佩服。从这一点上来讲说她了解妙玉一点不为过。再如这一点:“听了宝玉这话,且只顾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
岫烟的这句话明显给我们表达这样一个信息:宝玉相貌品行出众,所以妙玉才会侧目于他。我甚至说岫烟是打开妙玉心门的一把钥匙,想要了解妙玉,就必须从岫烟这里入手。如岫烟有这样一句话“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这才是妙玉入京的真实原因,而非“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
另外如岫烟当衣,碧玉佩等事都可以看出她虽家贫,但为人却丝毫不失傲骨。岫烟日后的生活文里虽然没有描写,但从刻画宝玉心思的文字上可以略知一二:“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
岫烟择了薛蝌为夫婿,薛蝌为人自不必说,想必日后他们也有幸福的一段时光,但这一句“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也如谶语一般预示着岫烟的将来。曹雪芹写众女儿“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岫烟似乎也难逃如此悲情后事。